兒童用藥的誤區
兒童用藥的誤區
藥是治病的,但也能導致疾病,特別是處于發育過程中的兒童,錯誤的用藥可能招致嚴重的后果。
一、濫用退熱藥
適當的發熱是人體必要的保護機制。有些年輕的家長認為孩子發了熱一吃退熱藥病就好了。因此,在孩子未及時就醫情況下,他們動不動就自行給孩子吃退熱藥。實際上,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或者常常掩蓋了病情,使疾病難以診斷,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時才被確診。另外,有些退熱藥對孩子的健康也是不利的。 因此小兒發熱時應及時就診以查明原因,再作對癥治療或病因治療。
二、濫用抗生素
流行病學調查證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時常規應用抗菌素是不合適的,而且還會造成病原體對抗菌素產生抗藥性及其不良反應的威脅以及藥物的浪費。另外成人可以使用的抗菌藥物在兒童中不少是被限制使用的。
三、一病多藥
孩子患一種病,家長往往多種藥物齊頭并進。殊不知,藥物過雜,互相之間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應卻相加,不僅療效不好,而且會出現不良反應。
四、體弱與補藥
時下給孩子服補藥的現象比比皆是。父母此舉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強孩子的體質,促進其發育,但因缺乏醫學知識,結果事與愿違,補出了毛病。專家的建議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補品,5歲以上的體弱兒可酌服,但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家長不可自作主張,以防意外。
五、忌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兒童的生長發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認為多多益善。不少藥用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用量過大或過久可能造成體內蓄積而中毒。為此,營養學家強調,應以食物中的天然維生素為最佳選擇。
兒童保健原則
1、新生兒保健
自出生后臍帶結扎時起至生后28天內,稱新生兒期。這一時期小兒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內外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但其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不夠成熟,易發生體溫不升、體重下降,各種疾病如產傷、窒息、溶血、感染、先天畸形等,不僅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在發達國家約占嬰兒死亡率2/3,尤以第1周為高。根據這些特點,新生兒時期兒童保健[1]特別強調護理,一、保溫:新生兒房間應陽光充足溫度和濕度適宜,冬季達到18~20℃,濕度為55%~60%。 二、喂養:母乳喂養是最佳喂養方式。 三、清潔衛生:新生兒皮膚嬌嫩,應每日沐浴,水位不宜過熱過冷以略高于體溫為宜。 四、消毒隔離:保持空氣清新,通風良好,冬季定時開窗換氣,夏季避免室內溫度過高。
2、嬰幼兒保健
1周歲后到滿3周歲之前為幼兒期。生長發育速度較前減慢,尤其在體格發育方面?;顒臃秶鷿u廣,接觸周圍事物增多,智能發育較前突出,語言、思維和應人應物的能力增強,但識別危險的能力尚不足,故應注意防止意外創傷和中毒。飲食已從乳汁轉換為飯菜,逐漸過渡到成人飲食,故需注意防止營養缺乏和消化紊亂。此時接觸外界較廣,而自身免疫力仍低,傳染病發病率較高,防病仍為保健重點。
3、學齡前期保健
3周歲后(第4年)到入小學前(6—7歲)為學齡前期。體格發育速度又減慢,達到穩步增長,而智能發育更趨完善,求知欲強,能作較復雜的動作,學會照顧自己,語言和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應根據這個時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點,從小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衛生、學習和勞動習慣,為入小學作好準備。學齡前期小兒防病能力有所增強,但因接觸面廣,仍可發生傳染病,易患急性腎炎、風濕病等;因喜模仿而又無經驗,故意外事故較多。應依據這些特點,做好預防保健工作。
4、學齡期保健
從入小學起(6—7歲)到青春期(女12歲,男13歲)開始之前稱學齡期(相當于小學學齡期)。此期小兒體格生長仍穩步增長,除生殖系統外其他器官的發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腦的形態已基本與成人相同,智能發育較前更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增強,是長知識、接受文化科學教育的重要時期。應加強教育,使他們在學校、在家庭中打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這個時期發病率較前為低,但要注意預防近視眼和齲齒,矯治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勢,安排有規律的生活、學習和鍛煉,保證充足的營養和休息,注意情緒和行為變化,避免思想過度緊張。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